您好,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组图

信科院双校区联动育英才 ——2025年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25-11-21 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20251029日,武汉首义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第5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正式启动。在总结前4届经验基础上,本届训练营以“双校区联动、多专业融合、重实践赋能”为核心培养模式,设置“大模型+智能体”“数字人+数字孪生”“企业级全流程开发”三大核心方向,覆盖大一至高年级多专业学子,由人工智能系系主任张硕老师统筹,联合多名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其中人工智能系、计算机系教师深度参与各方向核心教学工作,形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届训练营采用“理论精讲+场景实操+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三大方向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构建起完整的创新实践培养链条。

 “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方向由计算机系钟学洋老师担任班主任,确立“基础认知-工具实操-项目落地”三阶培养路径:前期通过专题课拆解大模型训练原理、智能体技术架构等核心知识,让不同专业基础的学员快速建立理论框架;中期聚焦Coze等主流开发平台,从账号配置、指令设计到插件调用进行全流程示范,同步设置“智能问答机器人开发”等基础任务强化实操能力;后期结合学员专业背景分组,指导完成“专业领域智能助手”等定制化项目设计,目前已完成智能体开发基础工具实操考核,各组均形成初步项目方案。115日,智能体方向第一课顺利开讲,人工智能系余哲老师担任主讲,配合钟学洋老师全程答疑,以智能体核心知识与Coze平台搭建实操为核心,拆解智能体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按账号注册-功能配置-流程搭建-测试优化逻辑演示全流程,重点讲解指令设计、插件调用等关键环节,助力学员快速掌握智能体开发技能。

 “企业级全流程开发”方向以“复刻企业真实开发场景”为核心培养目标,由计算机系袁平宇、施展翼老师携手人工智能系李梦雨老师与校外企业老师组建教学团队协同授课,构建起“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开发实现—测试运维”的全链路教学体系。首期课程中,李梦雨老师以外贸管理系统、在线教育平台等真实项目为案例,系统拆解用户访谈提纲设计、痛点需求提炼、功能优先级排序等企业核心工作模块,现场演示摹客协作平台的原型设计与版本迭代管理实操,并布置“需求文档撰写+原型设计”阶段任务,要求各小组通过集体研讨完成需求评审。后续教学环节聚焦前后端开发核心内容,以主流开发框架为实践抓手,通过代码实操、案例复盘等方式,帮助学员筑牢技术储备、建立规范开发思维并提升动手能力。为完整覆盖企业开发全流程,教学团队特别将运维与测试环节纳入项目闭环,待前期开发任务完成后,将同步开展环境部署、Bug调试、性能优化等实操训练,助力学员全面掌握开发全链路技能,为未来就业夯实核心竞争力。

 “数字人+数字孪生”方向围绕智慧农业数字人、人工智能无人机校园卫士、数字孪生智慧校区三大模块,依托科学有序的培养安排,助力学生系统提升实践能力。几大模块涵盖了数字人的底层开发逻辑与落地应用,难易得当。营内学员先跟随教学节奏搭建AI开发环境、熟悉数字人平台代码,再逐步掌握无人机画面获取、物体检测与异常行为分析技能。数字孪生智慧校区模块中,训练营以嘉鱼教学改革基地为实景原型,专门组织跨校区师生采用无人机与倾斜摄影技术开展校园实景采集与三维建模工作。课程设计上循序渐进拆解学习任务,高低年级同学结成实践小组互帮互助,高年级学长分享实操经验,大一新生快速融入实践场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稳步跟进,在阶梯式实操中扎实掌握各类技术应用。

 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让训练营实现“多年级覆盖、多专业协同”的良好成效,从大一新生到高年级学生均在实操中实现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计科、大数据、软工、电信等多专业学子跨学科组队,在项目协作中互补优势。训练营教师团队在各方向的深度参与成为培养亮点,从技术原理讲解到实操指导全程跟进,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学员赋能。目前,训练营各方向均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后续将进入项目开发攻坚阶段,教学团队将持续提供一对一指导,联动产业导师开展线上答疑,助力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创新成果,让“双校区协同、多维度赋能”的培养模式真正落地见效。

通讯员:李梦雨、张硕

审核:赵瑜